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语象叙事在口头传统中的应用——以蒙古史诗为例
    阿婧斯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5): 185-1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9
    摘要295)   HTML3)    PDF(pc) (1431KB)(2982)    收藏

    语象叙事(Ekphrasis)意为“对图像再现的语言再现”,传统关于语象叙事的研究集中在古典学和现代文艺理论领域,但笔者认为对语象叙事的研究需要回归到口头诗学的视域之中,在以蒙古史诗为代表的口头传统中重新理解语象叙事的本质。不同于文本阅读,口头活态的蒙古史诗演述更强调内容的生动直观,语言具有鲜明的图像化的特点,会繁复铺陈地描述如武器、服饰等具体器物。因为口头艺人在即时讲述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语象叙事唤起听众的心理图像,把听众变成观众,强化听众的参与感,在线性的声音时序中构筑空间,为听众创造多元立体的接受体验。但同时语言和图像存在多层次的唤起和悖反关系,艺人的语言图像到听众的心理图像传输存在间隙,个体的心理图像与现实图像也可能存在不一致,同时语言图像会放大现实图像的缺席,而史诗的诗学张力就寄居在语象叙事这种语言和图像的辩证关系之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徐锦芬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5-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1
    摘要415)   HTML18)    PDF(pc) (1217KB)(2531)    收藏

    本文首先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时代意义及可依据的理论基础;然后基于美国心理学会提出的14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并结合对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半结构化访谈,梳理出以学生为中心和谐师生关系的六大特征;最后,以该特征为指导,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环境、情感支持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外语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外语教师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分析——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汪火焰, 童修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69-8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5
    摘要493)   HTML6)    PDF(pc) (1300KB)(2234)    收藏

    本文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以移动性、标准化和本土化三个核心概念为框架,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尹珍大道上的语言景观为样本,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中心语言景观的特点,重点关注其中英语的使用。通过统计分析收集到的240个标牌上的语言分布比例,发现英语是紧随汉语之后的第二大语言,且具有比少数民族语言更高的能见性和移动性;另外还发现,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标准化程度低,本土化的比例大、程度高,体现了语言景观中的英语在弘扬中国本土文化与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落后和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等问题。研究结果对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生态,促进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修订与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图像中国建筑史》“斗栱”系列术语英译知识再生产阐释
    田华, 刘迎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49-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3
    摘要363)   HTML11)    PDF(pc) (1672KB)(2189)    收藏

    中国古建筑术语是构成古建筑知识的基本元素,其英译对于能否有效进行古建筑知识的跨文化再生产至关重要。知识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以知识翻译学为视域,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以《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斗栱”系列术语的英译为例,探究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翻译策略及成因,从而揭示中国古建筑地方性知识向世界性知识跨文化再生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建筑“斗栱”系列术语英译采用音译为主、构建语境、保持系统性、图文互释等策略。分析发现英译策略的选择受到时代背景、翻译目的、译者素养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以及文明互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中国古籍英译:借鉴与方法
    张月, 孙艺风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36-14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1
    摘要571)   HTML8)    PDF(pc) (1321KB)(1863)    收藏

    古籍英译是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评述归化和异化策略是基于可操作性的现实考虑。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特点、翻译目的、历史文化语境、古籍特点等方面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西方学者独立翻译以及中西合作翻译构成了翻译主体的三种类型,并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及成因,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应对其加大相应扶持力度。此外,考察海外古籍英译的出版,尤其是英译丛书的内容、特点及取向,进而加强海外出版与发行环节,将有助于古籍英译的海外传播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ChatGP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陈茉, 吕明臣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3
    摘要873)   HTML33)    PDF(pc) (1279KB)(1810)    收藏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阶段的代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外语/二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活力。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了ChatGPT参与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讨了在写作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如何利用ChatGPT准备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主动规避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中减少了知识输出和重复性工作的部分,增加了思辨能力和情感引导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语料库辅助的教材话语分析路径——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
    潘承君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83-9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8
    摘要225)   HTML9)    PDF(pc) (1525KB)(1681)    收藏

    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本土教材和全球教材,探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表征问题,并从语域类型、语言特征等角度分析其对内容表征的影响,以此厘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指导思想下的语言教材在结构特征和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本土教材在主题上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关系性思维,并通过对话体裁和微观层面上的语言特征拉近和学习者的距离,帮助建构外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从而实现语言材料在本土教材中的再语境化。另一方面,本土教材在题材、知识面、国际视角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在构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下功夫。本研究对新时代外语教材的编写、评估、改编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二语交际意愿与二语焦虑关系的元分析
    娄怡, 李成陈, 赵海永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50-1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2
    摘要537)   HTML4)    PDF(pc) (1402KB)(1593)    收藏

    交际意愿影响二语学习成效与二语交际能力,因而广受二语学界关注。以往不少研究探讨了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中部分研究考察了二语焦虑与其之间的关系,但结果不一。因而,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整合50项独立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r=-0.343,p<0.001),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国别、二语语种、焦虑类型等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实践和交际意愿研究提供相应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双语语言加工研究》述评
    袁华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184-190.  
    摘要121)   HTML2)    PDF(pc) (1312KB)(131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民族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综述:现状、反思和展望
    王晶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3): 43-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3.005
    摘要256)   HTML5)    PDF(pc) (1347KB)(1271)    收藏

    中国民族学是发轫于西方的近代新兴学科,其创立及发展与民族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相生相伴。本研究首先简略梳理民族学著作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和传播脉络,继而考察分析了翻译学界和民族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翻译学界以译史研究和译家研究为主,民族学界研究成果集中于书目汇编和学科史中的译事记载。在文献梳理与分析基础上,反思了现有研究成果在成果质量、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局限,并从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学术环境、学术担当等维度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
    仲伟合, 李汐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30-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1
    摘要531)   HTML11)    PDF(pc) (1321KB)(1251)    收藏

    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指出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面临顶层设计欠缺、高端语言服务资源不足、语言服务数字化进程缓慢、国际化视野有限等问题,提出加强大湾区语言服务顶层设计、培养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推动大湾区语言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拓展大湾区语言服务国际化视野等具体举措,为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中美经贸摩擦新闻的修辞博弈话语分析
    周陈新, 刘东虹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13-12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9
    摘要238)   HTML7)    PDF(pc) (1415KB)(1228)    收藏

    研究采用修辞学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视角,以中美媒体针对《中美双边经贸磋商联合申明》各自发表的新闻评论为语料,运用定量研究、词频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从语言特征分析、解读与阐释、环境分析等三个维度对中美媒体在冲突修辞情境下建构的修辞策略实现方式及语言特点进行解读,揭示媒体修辞博弈的目的。研究发现:中国媒体侧重用“道”和“理”来打动受众,力图缓和中美修辞情境的冲突强度,反映出中国追求和解、稳定、共赢的深层诉求,而美国媒体更擅长在“情”和“势”上赢得主动权,着力夸大中美修辞情境的冲突强度,体现出美国追求竞争、变动、抗衡的本质诉求。研究透视了媒体话语的建构与博弈关系,为有效应对国外舆情,提升中国媒体的修辞能力做出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八年耕耘圆新梦
    黄国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7-29.  
    摘要109)   HTML10)    PDF(pc) (1445KB)(110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学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挑战、身份认同危机与出路
    许悦婷, 古玥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60-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7
    摘要354)   HTML4)    PDF(pc) (1301KB)(1090)    收藏

    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不仅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外语,还助力教师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其工作负担。然而,ChatGPT引发的教育变革也给外语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引发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本文通过回顾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出路,从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不仅为外语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对其他学科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上也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交叉学科视野中的话语/语言分析——第三届“话语分析中山论坛”会议综述
    牛文培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3): 173-184.  
    摘要128)   HTML3)    PDF(pc) (1364KB)(1086)    收藏

    “话语分析中山论坛”是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举办的学术论坛始于2022年,而后每年四月中旬召开。本次第三届“话语分析中山论坛”于2024年4月13至14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逸林假日酒店成功举办。论坛主题是“交叉学科视野中的话语/语言分析”,19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该话题做了丰富的主旨发言,包含平行论坛在内,发言涉及文学、哲学、人类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临床医学、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为与会者带来了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为搭建多学科话语分析平台提供了学术交流机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国家翻译实践论视域下的隐喻英译管窥
    孙毅, 周恬恬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25-13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0
    摘要240)   HTML3)    PDF(pc) (1490KB)(1075)    收藏

    国家翻译实践论是中国学者开创的新时代译学理论。国家话语翻译作为一种自利性国家行为牵涉多重国家关切。隐喻强大的认知功能使其成为国家话语常用方式和国家话语翻译重点;隐喻丰富的联想意义同时构成了国家话语翻译的难点。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样本,在国家翻译实践论指导下探究国家话语隐喻翻译,以踵事增华,为国家翻译能力建构添砖加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深度翻译与知识生产:汉学家高罗佩的中国典籍英译
    罗鹏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23-3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2
    摘要359)   HTML16)    PDF(pc) (1385KB)(1045)    收藏

    以知识翻译学为研究视角,探究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典籍英译模式及其对知识生产的影响,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本地性知识的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罗佩通过深度翻译模式,不仅传达了原文的语义,还构建了其文化语境,并科普相关知识,包括典籍作者的背景知识、主题(物)知识、文体知识以及词句蕴含的习俗、典故和神话等方面的知识。在深度翻译过程中,高罗佩注重多语版本考证、追根溯源,以确保译注本地性知识的准确性;同时纠正西方对相关知识的错误认知,助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高罗佩的知识翻译具有建构作用,在目标语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师范生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探析
    梅冰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89-9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8
    摘要705)   HTML12)    PDF(pc) (1516KB)(999)    收藏

    本研究从技术接受度的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焦点小组访谈法,考察了11名英语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应用辅助英语语音训练的接受度。主题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呈现出复杂样态,其一方面认同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有用性与易用性,但另一方面在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上持有一定保留。本研究结果对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外语师范生,以及优化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形态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余光中的中和翻译观——以《理想丈夫》翻译为例
    杨锦瑜, 徐艳利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3): 66-7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3.007
    摘要323)   HTML9)    PDF(pc) (1847KB)(919)    收藏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翻译过程中的“金手指”,需要秉持“真、善、美”的原则,实现知识的传播化生,推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实现“中和”之美。余光中的中和翻译观及其翻译实践体现了中华文化思想之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中和翻译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阐释
    陈婕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3): 74-8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3.008
    摘要233)   HTML5)    PDF(pc) (1843KB)(897)    收藏

    每一种文化、每一门学科大体都离不开“真、善、美”这三个核心观念。翻译作为知识再生产的文化行为与社会实践同样离不开体现“真、善、美”的中和翻译观。译者以“知识”为武装,在真、善、美方法论视野下,译者的身份由原先的过犹不及或作用甚微逐渐向多元化过渡,恰如其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使翻译工作提质增效,拓展知识世界化的途径与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