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徐锦芬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5-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1
    摘要535)   HTML18)    PDF(pc) (1217KB)(5093)    收藏

    本文首先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时代意义及可依据的理论基础;然后基于美国心理学会提出的14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并结合对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半结构化访谈,梳理出以学生为中心和谐师生关系的六大特征;最后,以该特征为指导,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环境、情感支持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外语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外语教师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语料库辅助的教材话语分析路径——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
    潘承君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83-9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8
    摘要356)   HTML12)    PDF(pc) (1525KB)(2056)    收藏

    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本土教材和全球教材,探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表征问题,并从语域类型、语言特征等角度分析其对内容表征的影响,以此厘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指导思想下的语言教材在结构特征和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本土教材在主题上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关系性思维,并通过对话体裁和微观层面上的语言特征拉近和学习者的距离,帮助建构外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从而实现语言材料在本土教材中的再语境化。另一方面,本土教材在题材、知识面、国际视角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在构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下功夫。本研究对新时代外语教材的编写、评估、改编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三体》英译本风格比较研究
    金胜昔, 李浩宇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145-1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3
    摘要496)   HTML10)    PDF(pc) (1350KB)(2044)    收藏

    本研究自建《三体1:地球往事》和《三体2:黑暗森林》英译本语料库,采取多维分析法和文本细读结合的方法,在知识翻译学观照下,对比分析刘宇昆和Joel Martinsen在将地方性中国科幻文学知识世界化重构过程中所展现的译者风格,并探赜差异成因。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均遵循科幻小说文体的一般性知识组织形式,但在译文的叙事性和信息组织精细度两个功能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刘宇昆译本和Joel Martinsen译本风格差异的深层原因是其不同的翻译思想,前者倾向“翻译的知识跨语调适与对话”,而后者更偏向“知识世界共享与中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翻译教学质量评估新视角:行业评估模型
    成爽, 张玉双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45-5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05
    摘要225)   HTML4)    PDF(pc) (1540KB)(1907)    收藏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学界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翻译方面,对应用型文本的质量评估亦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层面的检验。为此,文章以60篇学生的应用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基于行业模型MQM和五位评分员的评分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依据MQM模型得出的打分结果与五位评分员的打分结果一致性较高,模型数据有效。该研究验证了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行业评估模型的可行性,为翻译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更多的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叙与论的共谋:论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的隐性非叙事进程
    张琼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147-1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13
    摘要160)   HTML1)    PDF(pc) (1615KB)(1582)    收藏

    纳博科夫在长篇小说中用变词、异文、象征、隐喻等引发多元思考,通过互文、戏仿经典突破故事本身封闭的义场,让隐藏的叙事、论述与情节一起构筑复合的意义。这些隐性的叙事、论述拥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与故事情节平行推进且相互呼应。它们不同于显性的并置线索、零碎的言下之意和影响阅读的“隐含作者”,称之为“进程”更为合适。在通常的“夹叙夹议”中,叙、议彼此相对独立,仅在片段中相互对应。而纳博科夫的隐性非叙事进程寓于情节之中,以故事道具、结构元素、台词内容、增补旁白等模样潜在,与叙事伴生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创作主旨的达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外语教育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对外语教学生态位的影响
    卓玲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103-1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10
    摘要496)   HTML7)    PDF(pc) (1353KB)(1502)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影响了外语教学的生态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的现状,研究人工智能在提升语言学习效率、个性化教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潜力,从而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外语教学生态位的影响。通过对随机抽取某高校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教学质量,还重构了外语教学生态位,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进而助力外语学习者生态位的智能化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论知识翻译学理论建构的辩证法
    刘军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96-1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0
    摘要359)   HTML8)    PDF(pc) (1285KB)(1388)    收藏

    知识翻译学创立者杨枫(2021a:2)提出:“知识的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文性解决了长期以来翻译的学科迷思和分类焦虑,翻译学将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知识门类成为超科学或元科学。”由这一富有洞见的命题来展开观察,我们看到,知识翻译学试图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者的知识资源,从中提炼概念与知识框架,来建构翻译学的元知识。由此,知识翻译学作为具有一般翻译学的特性,必然涉及翻译学、哲学、社会学、认知学、解释学等领域的知识观念与知识结构的分析与整合,建构与洗汰,从而成为既符合逻辑事实又凸显价值伦理的元翻译学知识。知识翻译学欲成为这样一门学科,在知识观念上,必然涉及知识版图在知识概念、知识范畴、知识类型的聚合与分梳,再造与重塑。在知识结构上,必须从知识本体论、方法论及目的论三大主体框架入手,厘清认识方法的辩证性,贯通中西知识论和翻译内部与外部知识, 重视人文知识、美学知识和德性知识,从知识的二元分离转向知识的存在和生活世界经验,从而消解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张力。在坚持知识翻译学“中和翻译观”和对话逻辑的基础上,完善“知识重构”的方法论,最终回答“译者是什么”的终极问题,以实现当代翻译研究的“知识转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性——兼谈外语学科与世界史学科的联合
    李腊, 王玉明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191-20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8
    摘要246)   HTML1)    PDF(pc) (1425KB)(1381)    收藏

    20229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区域国别学正式被设立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奠定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必然性。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性主要体现在其定义内涵与研究学者学科分布两大方面。通过梳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定义,分析国家社科基金海外研究学科分布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立项学科的分布情况,发现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属性为跨学科性、多学科性。其中,尤以外语学科和世界史学科为甚,语言是必需的工具,世界史学科借助语言深入研究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二者通过多学位授予、师资力量共享及建立学术共同体等方式实现相互联合,将对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大有裨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深度学习与知识融合:翻译技术教学模式构建路径研究
    戴光荣, 沈思仪, 黄栋樑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125-13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2
    摘要303)   HTML4)    PDF(pc) (1420KB)(1309)    收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翻译教学模式变得更为多元复杂,其知识体系也愈发深刻。然而,学习者对翻译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并未与技术发展同轨,学科知识体系也未能达到应有的深度。过去贯行的浅层学习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翻译技术教学中对多维知识体系形成、翻译能力培养与技术迁移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指导,重新界定翻译技术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概念、内涵及外延,以此提出联结深度学习与知识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重点诠释面向学习者的高效科学的翻译技术思维培养路径,推动技术赋能下知识翻译体系在翻译技术教学中的发展与接受,探索翻译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真、善、美原则下《万物之生》字幕翻译评析
    崔凤娟, 谢琳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79-8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7
    摘要548)   HTML2)    PDF(pc) (1699KB)(1251)    收藏

    知识翻译学框架下翻译的本质是知识建构,翻译是地方性知识世界化的过程,纪录片字幕翻译是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互动和变迁的重要体现。基于知识翻译学,以真、善、美翻译原则为分析框架,对纪录片《万物之生》的字幕翻译进行了评析,试图探寻该片字幕翻译的内在机制。通过对典型译例的深入剖析,发现《万物之生》的部分字幕译文灵活顺应了知识翻译学框架内的真、善、美三个翻译原则,能传达真知、能为目的语受众考虑、符合目的语审美,体现了真、善、美的融合,但部分译文未能顺应真、善、美原则,难以更好地推动纪录片的国际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人机协同智能写作发展演进分析与启示
    李晶洁, 陈秋燕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73-8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8
    摘要659)   HTML17)    PDF(pc) (1263KB)(1227)    收藏

    人工智能写作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常态。本文基于人机协同视角,对三个阶段(即人工智能写作兴起阶段、多元探索阶段以及全面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写作系统进行评介,对比分析不同阶段智能写作系统的人机协同性能特点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助写与助修的功能融合、对话式交互、写作流程的全覆盖、人机共生等方面探讨人机协同智写系统在学术英语写作和教学中的潜在应用与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学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挑战、身份认同危机与出路
    许悦婷, 古玥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60-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7
    摘要900)   HTML8)    PDF(pc) (1301KB)(1217)    收藏

    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不仅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外语,还助力教师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其工作负担。然而,ChatGPT引发的教育变革也给外语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引发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本文通过回顾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出路,从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不仅为外语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对其他学科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上也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方梦之译学思想之“三”观——兼论近五年国内译学研究热点与趋势(2019~2023)
    曾萍, 范武邱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57-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06
    摘要321)   HTML7)    PDF(pc) (1217KB)(1197)    收藏

    方梦之先生是我国翻译研究的专家、全家和大家,为翻译学尤其是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方先生的翻译思想中,三分思维是贯穿其翻译研究与实践始终的显著特征。文章以方先生译学思想“三”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他的译学论著和思想创见,从纵、横两个研究向度揭示这一观念的认识论根源、立体式内涵和预测性价值,并对近五年国内译学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计量分析,以此验证方先生译学思想的前瞻性、指导性与生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视角转换与语用移情的多模态翻译策略
    郭航, 李蜜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118-1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1
    摘要321)   HTML5)    PDF(pc) (1634KB)(1179)    收藏

    本研究在“交际者—模态—语境”的框架下,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探究漫画《禅说》多模态翻译中的视角转换策略及其语用移情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译者可通过补充或修正原文的图文视角重塑文本感知聚焦点、重构话语观念、重置话语时空、重建主客体关系等。在特定语境下,多模态翻译中的“四重”视角转换策略有助于弱化或巩固移情对象、强化或消弭特定移情意义,对读者的接受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下,此类成果能为多模态形式的文化输出、话语叙事和话语译介等研究提供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我国古代科技翻译实践探赜——以官方翻译机构为中心的考察
    许明武, 聂炜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16-3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2
    摘要385)   HTML6)    PDF(pc) (1245KB)(1002)    收藏

    我国古代科技水平烜赫于世,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卓越贡献。在我国一千多年围绕科技维度开展的翻译活动中,以官方及代表官方的机构或个人形式开展的“国家翻译实践”叠见层出,在中国古代对外科技知识文化交流和对内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国家翻译实践为理路视域,我国古代科技翻译活动为稽考主线,官方翻译机构为描写对象,中外间知识互译互鉴为伏观脉络,来洞视和探源我国古代国家科技翻译实践的史实及影响,以期丰富中国科技翻译史、国家翻译实践史的书写体例及视角。同时,洞古鉴今,取法成事,为当下国家翻译能力及其细分领域中的国家科技翻译能力构建提供个案启示和历史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芮效卫汉学翻译的知识考辨——以《金瓶梅》英文全译为例
    史芸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89-10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8
    摘要258)   HTML2)    PDF(pc) (1645KB)(982)    收藏

    学界对汉学家芮效卫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译本阐释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芮效卫选译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所受的汉学知识影响,对译本生成的汉学翻译语境也关注不足。本文从知识层面管窥译者汉学翻译的深层动因。研究发现《金瓶梅》在英美的知识流动是芮效卫汉学研究的基础,在与作者、原文和批评家的多重互动中,芮效卫实现了金学知识建构。而作为知识的重构者,芮效卫将原作置于更广阔的世界文学场域中,通过追本溯源、字字对译及详实脚注等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达原作的精神,从而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文化自信培养融入新时代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探索及思考——以英释国学经典选读课程为例
    王昱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52-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5
    摘要494)   HTML11)    PDF(pc) (1204KB)(977)    收藏

    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联系紧密、相互促进。文化自信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价值引领、内容来源和素材支撑。文化自信培养融入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过程中应当遵循“教学目标重点聚焦文化自信培养、内容设计遵循文化自信生成规律、教学过程提供语言思政双重支架、效果评价强调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设计原则,以提高新时代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成效,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升其“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华文化阐释和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颜色及颜色词加工中的性别差异:混合效应模型的证据
    范琳, 郑诗扬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163-17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15
    摘要212)   HTML6)    PDF(pc) (1408KB)(840)    收藏

    颜色及颜色词的认知加工过程十分复杂,涉及众多影响因素。性别作为重要的生理及文化因素对颜色及颜色词认知加工过程有重要影响,但具体影响机制尚未有定论。本研究考察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性别受试对同一颜色及颜色词的加工过程,并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研究发现,女性在颜色及颜色词的加工速度方面显著优于男性,说明性别对颜色及颜色词认知的加工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加工速度只是颜色及颜色词加工的一个维度,就加工质量而言,女性在颜色判断任务中具有显著加工优势,而男性则在颜色词判断任务中表现出显著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国家意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
    车思琪, 陈静凡, 蒋昭瑜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73-8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7
    摘要528)   HTML5)    PDF(pc) (1192KB)(829)    收藏

    国家意识在新文科外语教育中居核心地位,为大学英语学科发展奠定基石。大学英语教材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载体,不仅要教授语言文化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深入剖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版)中如何体现和强化国家意识。结果显示,该教材在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价值观分布不均,甚至部分价值取向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等问题。因此,深入挖掘并优化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国家意识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材质量,更能精准传递国家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国际传播能力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探索
    杨连瑞, 张慧, 刘晓兰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34-4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4
    摘要357)   HTML4)    PDF(pc) (1267KB)(818)    收藏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高质量人才培养无疑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外语是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由之路,外语专业理应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本文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拟提出搭建外语专业创新育人平台的构想,以提升外语教育效能,更好地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该平台致力于汇集跨学校、跨课堂的社交资源,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技能,着重培育外语专业人才的理解力、阐释力、鉴别力和创新力,凸显辐射面广、针对性强、迅捷灵活、实践为核心的四大特征,是广大外语学子夯实基础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创新实践平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