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翻译教学质量评估新视角:行业评估模型
    成爽, 张玉双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45-5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05
    摘要289)   HTML4)    PDF(pc) (1540KB)(2123)    收藏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学界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翻译方面,对应用型文本的质量评估亦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层面的检验。为此,文章以60篇学生的应用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基于行业模型MQM和五位评分员的评分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依据MQM模型得出的打分结果与五位评分员的打分结果一致性较高,模型数据有效。该研究验证了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行业评估模型的可行性,为翻译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更多的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叙与论的共谋:论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的隐性非叙事进程
    张琼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147-1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13
    摘要213)   HTML1)    PDF(pc) (1615KB)(1949)    收藏

    纳博科夫在长篇小说中用变词、异文、象征、隐喻等引发多元思考,通过互文、戏仿经典突破故事本身封闭的义场,让隐藏的叙事、论述与情节一起构筑复合的意义。这些隐性的叙事、论述拥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与故事情节平行推进且相互呼应。它们不同于显性的并置线索、零碎的言下之意和影响阅读的“隐含作者”,称之为“进程”更为合适。在通常的“夹叙夹议”中,叙、议彼此相对独立,仅在片段中相互对应。而纳博科夫的隐性非叙事进程寓于情节之中,以故事道具、结构元素、台词内容、增补旁白等模样潜在,与叙事伴生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创作主旨的达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性——兼谈外语学科与世界史学科的联合
    李腊, 王玉明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191-20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8
    摘要286)   HTML1)    PDF(pc) (1425KB)(1823)    收藏

    20229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区域国别学正式被设立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奠定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必然性。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性主要体现在其定义内涵与研究学者学科分布两大方面。通过梳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定义,分析国家社科基金海外研究学科分布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立项学科的分布情况,发现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属性为跨学科性、多学科性。其中,尤以外语学科和世界史学科为甚,语言是必需的工具,世界史学科借助语言深入研究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二者通过多学位授予、师资力量共享及建立学术共同体等方式实现相互联合,将对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大有裨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深度学习与知识融合:翻译技术教学模式构建路径研究
    戴光荣, 沈思仪, 黄栋樑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125-13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2
    摘要358)   HTML4)    PDF(pc) (1420KB)(1573)    收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翻译教学模式变得更为多元复杂,其知识体系也愈发深刻。然而,学习者对翻译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并未与技术发展同轨,学科知识体系也未能达到应有的深度。过去贯行的浅层学习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翻译技术教学中对多维知识体系形成、翻译能力培养与技术迁移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指导,重新界定翻译技术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概念、内涵及外延,以此提出联结深度学习与知识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重点诠释面向学习者的高效科学的翻译技术思维培养路径,推动技术赋能下知识翻译体系在翻译技术教学中的发展与接受,探索翻译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真、善、美原则下《万物之生》字幕翻译评析
    崔凤娟, 谢琳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79-8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7
    摘要609)   HTML2)    PDF(pc) (1699KB)(1571)    收藏

    知识翻译学框架下翻译的本质是知识建构,翻译是地方性知识世界化的过程,纪录片字幕翻译是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互动和变迁的重要体现。基于知识翻译学,以真、善、美翻译原则为分析框架,对纪录片《万物之生》的字幕翻译进行了评析,试图探寻该片字幕翻译的内在机制。通过对典型译例的深入剖析,发现《万物之生》的部分字幕译文灵活顺应了知识翻译学框架内的真、善、美三个翻译原则,能传达真知、能为目的语受众考虑、符合目的语审美,体现了真、善、美的融合,但部分译文未能顺应真、善、美原则,难以更好地推动纪录片的国际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外语教育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对外语教学生态位的影响
    卓玲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103-1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10
    摘要586)   HTML7)    PDF(pc) (1353KB)(1554)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影响了外语教学的生态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的现状,研究人工智能在提升语言学习效率、个性化教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潜力,从而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外语教学生态位的影响。通过对随机抽取某高校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教学质量,还重构了外语教学生态位,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进而助力外语学习者生态位的智能化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论知识翻译学理论建构的辩证法
    刘军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96-1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0
    摘要444)   HTML8)    PDF(pc) (1285KB)(1472)    收藏

    知识翻译学创立者杨枫(2021a:2)提出:“知识的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文性解决了长期以来翻译的学科迷思和分类焦虑,翻译学将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知识门类成为超科学或元科学。”由这一富有洞见的命题来展开观察,我们看到,知识翻译学试图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者的知识资源,从中提炼概念与知识框架,来建构翻译学的元知识。由此,知识翻译学作为具有一般翻译学的特性,必然涉及翻译学、哲学、社会学、认知学、解释学等领域的知识观念与知识结构的分析与整合,建构与洗汰,从而成为既符合逻辑事实又凸显价值伦理的元翻译学知识。知识翻译学欲成为这样一门学科,在知识观念上,必然涉及知识版图在知识概念、知识范畴、知识类型的聚合与分梳,再造与重塑。在知识结构上,必须从知识本体论、方法论及目的论三大主体框架入手,厘清认识方法的辩证性,贯通中西知识论和翻译内部与外部知识, 重视人文知识、美学知识和德性知识,从知识的二元分离转向知识的存在和生活世界经验,从而消解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张力。在坚持知识翻译学“中和翻译观”和对话逻辑的基础上,完善“知识重构”的方法论,最终回答“译者是什么”的终极问题,以实现当代翻译研究的“知识转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方梦之译学思想之“三”观——兼论近五年国内译学研究热点与趋势(2019~2023)
    曾萍, 范武邱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57-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06
    摘要368)   HTML7)    PDF(pc) (1217KB)(1361)    收藏

    方梦之先生是我国翻译研究的专家、全家和大家,为翻译学尤其是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方先生的翻译思想中,三分思维是贯穿其翻译研究与实践始终的显著特征。文章以方先生译学思想“三”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他的译学论著和思想创见,从纵、横两个研究向度揭示这一观念的认识论根源、立体式内涵和预测性价值,并对近五年国内译学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计量分析,以此验证方先生译学思想的前瞻性、指导性与生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学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挑战、身份认同危机与出路
    许悦婷, 古玥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60-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7
    摘要1026)   HTML10)    PDF(pc) (1301KB)(1301)    收藏

    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不仅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外语,还助力教师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其工作负担。然而,ChatGPT引发的教育变革也给外语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引发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本文通过回顾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出路,从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不仅为外语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对其他学科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上也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人机协同智能写作发展演进分析与启示
    李晶洁, 陈秋燕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73-8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8
    摘要769)   HTML18)    PDF(pc) (1263KB)(1281)    收藏

    人工智能写作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常态。本文基于人机协同视角,对三个阶段(即人工智能写作兴起阶段、多元探索阶段以及全面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写作系统进行评介,对比分析不同阶段智能写作系统的人机协同性能特点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助写与助修的功能融合、对话式交互、写作流程的全覆盖、人机共生等方面探讨人机协同智写系统在学术英语写作和教学中的潜在应用与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芮效卫汉学翻译的知识考辨——以《金瓶梅》英文全译为例
    史芸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89-10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8
    摘要305)   HTML2)    PDF(pc) (1645KB)(1103)    收藏

    学界对汉学家芮效卫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译本阐释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芮效卫选译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所受的汉学知识影响,对译本生成的汉学翻译语境也关注不足。本文从知识层面管窥译者汉学翻译的深层动因。研究发现《金瓶梅》在英美的知识流动是芮效卫汉学研究的基础,在与作者、原文和批评家的多重互动中,芮效卫实现了金学知识建构。而作为知识的重构者,芮效卫将原作置于更广阔的世界文学场域中,通过追本溯源、字字对译及详实脚注等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达原作的精神,从而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颜色及颜色词加工中的性别差异:混合效应模型的证据
    范琳, 郑诗扬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163-17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15
    摘要274)   HTML7)    PDF(pc) (1408KB)(939)    收藏

    颜色及颜色词的认知加工过程十分复杂,涉及众多影响因素。性别作为重要的生理及文化因素对颜色及颜色词认知加工过程有重要影响,但具体影响机制尚未有定论。本研究考察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性别受试对同一颜色及颜色词的加工过程,并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研究发现,女性在颜色及颜色词的加工速度方面显著优于男性,说明性别对颜色及颜色词认知的加工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加工速度只是颜色及颜色词加工的一个维度,就加工质量而言,女性在颜色判断任务中具有显著加工优势,而男性则在颜色词判断任务中表现出显著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国际传播能力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探索
    杨连瑞, 张慧, 刘晓兰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34-4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4
    摘要442)   HTML5)    PDF(pc) (1267KB)(934)    收藏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高质量人才培养无疑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外语是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由之路,外语专业理应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本文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拟提出搭建外语专业创新育人平台的构想,以提升外语教育效能,更好地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该平台致力于汇集跨学校、跨课堂的社交资源,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技能,着重培育外语专业人才的理解力、阐释力、鉴别力和创新力,凸显辐射面广、针对性强、迅捷灵活、实践为核心的四大特征,是广大外语学子夯实基础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创新实践平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身份、理论、方法与实践——第二届知识翻译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耿云冬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196-200.  
    摘要139)   HTML2)    PDF(pc) (1567KB)(90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译者能力”的知识翻译学阐释
    李晶, 华云鹏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103-11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9
    摘要301)   HTML3)    PDF(pc) (1620KB)(884)    收藏

    译者能力研究是继翻译研究“译者转向”之后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现有研究多聚焦译者子能力的分类,试图穷尽译者应具备的所有能力,但翻译的跨学科属性使得子能力不断增多,不仅令翻译研究与译者实际能力产生时间差,也加剧了对于译者能力本质界定不清的现状。在知识翻译学和知识管理视域下,以广义知识为考察译者能力的起点,提出译者能力的知识观,把一切后天习得的译者能力还原为知识,认为译者能力包含翻译陈述性知识、翻译程序性知识和翻译元知识。译者能力本质上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化的翻译陈述性知识和可以按一定规则执行的翻译程序性知识的集合,是两种知识通过翻译元知识的管理、指导和调控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化,而译者能力增长的实质是翻译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量的积累、质的提升、结构的优化,以及翻译元知识调控能力的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口译教育的知识性梳括与重置
    欧阳倩华, 仲伟合, 傅艾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115-12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10
    摘要161)   HTML3)    PDF(pc) (1636KB)(819)    收藏

    通过对口译教育的知识性展开梳理和概括,得出口译教育与知识存在独特互动关系。一方面,口译过程实为知识再生产与转移过程,口译教育为口译过程中的知识加工、重构和传播提供完整技能支持;另一方面,口译知识特性鲜明、产品载体多元,在口译教育中实现了有序融通。据此,从口译教育者素养拓新、口译训练理念迭代和口译共同体秩序重建三方面入手,探讨了重置口译教育知识性的具体路径,以期强化知识翻译学的学科定位,并为口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三大结构性问题与作为回应的“T型模式”
    陈杰, 白鹿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 (1): 170-18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6
    摘要231)   HTML1)    PDF(pc) (1432KB)(772)    收藏

    随着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获得了制度性保障,同时,人才培养相关的理论问题也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被置于研究议程的优先位置。在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中,有三个重要的结构性问题亟须回答:一是如何实现“工具性知识”与“学科性知识”的协调;二是如何实现“领域专注”与“地域专注”的协调;三是如何实现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与价值观素养的协调。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可归为如何实现本科阶段与“后本科”阶段的协调。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T型模式”尝试在统一框架下对这三个问题做出回应。该模式兼顾共时与历时维度,秉持“博通”与“专深”原则,对从“通识型知识导向”经由“学科领域导向”向“地域问题导向”再到“综合导向”的有规划、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旨在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超离于单一学科的,具有一定普遍指导意义的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探究外语学习中教师支持和坚毅品质间的调节中介机制
    亓燕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150-16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14
    摘要235)   HTML3)    PDF(pc) (1462KB)(768)    收藏

    本研究以在线英语学习为背景,旨在探究学生感知到的英语教师支持与其英语学习中坚毅品质发展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探讨性别角色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参与者为来自中国北方某高中参与在线英语学习的818名学生,其中有495名男生和323名女生。中介模型的结果首先表明,性别角色(男性化和女性化)在学生感知到的英语教师支持与英语学习中的坚毅品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性别仅在“教师支持”至“女性化性别角色”路径上起到了调节作用。其中,英语教师支持与女性化性别角色的正向关系在男生中更为强烈。研究结果阐明了在线学习过程中,与英语教师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学生双性化特征的发展,即男性化和女性化相关特质共同发展,进而有益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坚毅品质的发展;这种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对男生的女性化特质发展的影响较女生来说更为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从“西学东渐”到“中西对话”:知识翻译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与传播
    吴攸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35-4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3
    摘要302)   HTML4)    PDF(pc) (1620KB)(676)    收藏

    在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中,翻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晚清以降,马克思主义思想伴随着“西学东渐”之大潮经由翻译来到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的强大理论工具。发展至当代,将立足中国立场、体现中国智慧的领导人著述译介至海外,实现了从理论的“单向旅行”到“双向对话”的跨越。纵观百余年来的翻译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西方,成于东方,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的过程中经典化与中国化,如今携中国经验返归西方,成为当代全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深化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这一历程彰显出翻译推动知识旅行、观念更新与智识创新的“知识再生产”功用;另一方面,这一轨迹亦展现出中西文明交流史中的一个重要面向,即由“西学东渐—中国接受”到“中学西传—中西对话”的发展历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翻译与“民族”和“国家”的中国话语探微
    赵国月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25-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03
    摘要297)   HTML5)    PDF(pc) (1237KB)(661)    收藏

    “民族建构”与“国家形象”已成为当前全球翻译研究的两大热点,且整体有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趋势。对于“民族”与“国家”这对源自西方话语体系的概念,我国翻译研究对其相关概念的解读应切合中国语境,针对中国翻译实际。在中国语境中,“民族”和“国家”高度一致,中华民族并非“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共同体。因此,应从两个层面看待翻译场域中的“民族/国家建构”,一是翻译对内建构“民族认同”,二是翻译对外建构“国家形象”,两者互为表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