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看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穆雷, 刘馨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22-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4
    摘要253)   HTML4)    PDF (1227KB)(309)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从构想成为现实,需要翻译学界认真思考重要的基本问题。前十年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开展论证和调研的历程体现了翻译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求,有必要从学生遴选、课程设置、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人才管理与就业等方面比较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和翻译学博士学位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探讨其对翻译专业师资建设的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回译与知识反哺——以高居翰中国绘画史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
    李娟娟, 任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46-5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7
    摘要201)   HTML5)    PDF (1304KB)(173)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拓展,海外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现象的异语写作日益增多,其研究成果经由汉译传播至国内,受到国内学界关注。这一文化回译现象逐渐成为当下中国译学界探究以外语为语言载体的异语写作作品汉译特点、规律和价值的重要视角。本文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出发,以美籍中国绘画史学者高居翰英文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通过梳理其在中外语境中的含义及在文化回译中经历的还原与重构,以及可能对本土艺术史知识生产产生的影响,提出并阐述文化回译在知识生产中独有的反哺功能,进而深化对翻译价值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语言学新思想及其对生态话语分析的启示
    哈长辰, 黄国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88-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10
    摘要394)   HTML9)    PDF (1316KB)(141)   

    阿伦·斯提比(Arran Stibbe)给出的“生态语言学”的最新定义,认为生态语言学是有关“语言在人类、其他物种和物理环境之间的生命可持续互动中的作用研究”(Stibbe 2021)。以往的研究关注语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该新思想下的语言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斯提比的生态语言学新近思想为起点,在梳理生态语言学研究与话语分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反思这一研究路径对我国生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启示。在中国语境下,生态话语分析研究需聚焦以下三个方面:(1)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2)细化生态话语的类型;(3)着力提升生态素养水平。这对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语义密度、句法复杂度与学科知识编码
    高彦梅, 周江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55-6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8
    摘要181)   HTML2)    PDF (1747KB)(137)   

    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揭示学科知识编码属性和学科文化特征。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本科生、研究生、学者和本族语作者学术论文摘要中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的分布,探索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作为学科知识编码水平测量手段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在不同学科水平的作者之间,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三组较高水平作者语义密度显著高于本科生作者;母语作者的句法复杂度显著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但与中国学者没有显著差异。语义密度反应知识浓缩程度,句法复杂度展示权力语法,二者均反应知识编码的不同侧面,可以作为学科知识水平和学术写作水平测量的有效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代翻译场域中的资本运作——翻译家马君武研究
    宋菁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120-1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13
    摘要166)   HTML3)    PDF (1511KB)(131)   

    马君武是“西学东渐”的第一代翻译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翻译家扮演着新思想启蒙者和新时代催生者的重要角色。本文主要考察近代翻译场域与马君武译介资本运作模式的交互,剖析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翻译过程中各种权力之间关系的调适。马君武西学翻译活动的概貌正是其所携各类资本在翻译场域中互渗、互动、共生的体现。马氏译介的资本运作模式顺应了彼时目的场域对救国醒世的需求,参与构筑了西学东译的新时期,同时对清末民初中国现代性的阐释和建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后真相”时代的语言及其危机
    林轶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80-8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09
    摘要254)   HTML8)    PDF (1358KB)(130)   

    “后真相”成为牛津词典年度词汇以来,相关研究盘亘政治、新闻传播等领域。语言作为传播真相和传递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是后真相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本文回溯了“后真相”何以成为热词,分析了其词语内涵,并梳理了其在现实中的话语形态,认为公共话语者对语言修辞的滥用、社交媒体对主观情感的放大,加剧了“后真相”的蔓延,也导致了人们对语言的失信。语言信任危机背后是“说话者”对语言的操控、大众媒体对语言的扭曲,以及语言自身在新旧媒体更迭时经历的裂变与阵痛。作为说话主体的人,只有恢复语言使用的严谨,保持对语言文明的尊重与谦卑,才可能更好地维护语言的真理与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语言之殇与学术之衰
    杨枫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1-2.  
    摘要113)   HTML53)    PDF (446KB)(12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考古、话语重构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
    胡安江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12-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02
    摘要176)   HTML3)    PDF (1598KB)(126)   

    以知识翻译学为视角,探讨美国著名汉学家华兹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译过程中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尤其是考察他的“知识考古”与“话语重构”翻译实践美学,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话语传播艺术、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中国话语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如果从传播发行渠道、图书馆馆藏数量、亚马逊图书销量排名和读者评价体系等效果反馈机制进行考察,我们也需要对华兹生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事业的不足和短板进行深刻反思并努力寻找解决相关问题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翻译学与认知翻译学的关系阐释
    潘艳艳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31-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04
    摘要203)   HTML1)    PDF (1279KB)(126)   

    翻译是基于译者主体认知行为的跨语言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从人类认知机制的视角来阐释作为人类知识行为的翻译,旨在阐明提出知识翻译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推动知识翻译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本文探讨知识翻译学和认知翻译学之间的相通及互补之处,在佐证知识翻译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同时,指出可以把认知翻译学视为知识翻译学的一部分,认为在认知科学视域下可以开展的知识翻译学研究课题主要有:翻译过程中,如何通过隐喻、转喻、心理空间等认知机制进行知识的概念化;复杂翻译空间中大脑思维活动、语言心理加工的情况;经由翻译而产生、传播的知识如何实现认识、评价、改变、阐释等方面的建构功能从而实现翻译的知识产出和传播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京剧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译介与世界化路径
    黄勤, 王亚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37-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6
    摘要146)   HTML4)    PDF (1201KB)(118)   

    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切入点,剖析京剧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并探寻其译介历程。研究发现,京剧作为地方性知识,对西方戏剧产生了正面的知识冲击,因而具备了世界化潜力,而译介活动则有力推动了京剧知识的世界化进程。具体而言,熊式一通过增译将部分京剧知识移植到话剧中,并经由舞台表演和剧本创作这两类实践路径实现了京剧知识的世界化。施高德则通过转译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京剧知识,并经由学术研究的路径实现了京剧知识的世界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语通用语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王杨钰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146-15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16
    摘要151)   HTML1)    PDF (1272KB)(117)   

    随着不同母语人士交流变得越发频繁,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被广泛运用于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之中。然而,中国的英语教学始终以本族语及其使用规范为主导,使课堂所教的语言与实际交际所需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亟需通过改革来提高课堂参与者的英语通用语意识。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对中国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英语通用语意识展开调查,发现课堂参与者普遍缺乏英语通用语意识,分析了阻碍英语通用语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以英语作为通用语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翻译学观察
    李萍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16-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2
    摘要204)   HTML23)    PDF (1139KB)(115)   

    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跨国别、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翻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长期被视为仅仅是语言转换之工具。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的知识本质,视翻译为跨语言与跨文化的知识重构和话语重塑行动。本文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视角下,探讨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发现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以知识为联结,双向互动,互构发展。翻译是区域国别研究的语境化知识的重构与知识传播;区域国别研究驱动翻译的新领域、新知识与新人才发展。随着区域国别研究的快速发展,知识翻译在其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迁移、知识对话与知识创新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可为、应为与何为
    战双鹃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68-7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9
    摘要195)   HTML4)    PDF (1222KB)(113)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仅是国家软实力建设与国家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外语教育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因其显著的言语交际性、跨文化性、国际传播性及宽广辐射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彰显高等学校育人本色,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价值。本研究旨在厘清大学英语课程属性,阐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时代责任,解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翻译知识的三重形态初探
    喻旭东, 傅敬民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22-3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03
    摘要177)   HTML5)    PDF (1317KB)(111)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知识在行动中得以生产、传播和再生,其中的行动自然包括翻译。长期以来,人们在谈论翻译时,往往聚焦于通过翻译所传递的结构性知识,将翻译置于从属地位,忽视了翻译对知识重构和知识创新的作用,以及翻译研究对人类知识的贡献。在现代知识学的视域下,翻译知识并非只是封闭的结构化知识,它还包括经由翻译加工的重构化知识,同时也包括探讨翻译的议题性知识。有鉴于此,本文认为,翻译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呈现为结构性、重构性和议题性三重形态。只有厘清这三重形态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才能真正揭示翻译的知识价值,重估翻译在各学科知识积累,乃至在整个人类知识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对比分析
    徐锦芬, 杨嘉琪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113-1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1
    摘要92)   HTML9)    PDF (1768KB)(110)   

    本文以2009年以来国际SSCI和国内CSSCI期刊中的外语教育实证研究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从年度发文数量对该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并从研究对象与环境、研究主题与方法、理论视角等方面进行评述,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最后阐释近五年外语教育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发现:(1)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均已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国内目前处于相对滞后阶段;(2)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小学阶段以及非通用语外语教育的重视度不够;(3)国内外学者的聚焦以微观具体的议题为主,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日渐丰富多样,理论视角也有相似之处;(4)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国内外学者都越来越关注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研究。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为未来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语教师之困局与新局
    王克非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5-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1
    摘要171)   HTML5)    PDF (930KB)(108)   

    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语教师发展中面临的课时多、科研园地少和学术底子薄等困局及其形成原因,提出应努力抓住新时代大外语的发展机遇,并从国家视域、国际视野和比较视角三方面,阐述如何在新时代中国外语学科建设中突破困局,开创新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翻译学视阈下的口述影像研究:范式与路径
    詹成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30-36,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5
    摘要165)   HTML3)    PDF (1211KB)(105)   

    口述影像实践在我国发展迅速,已在不同场景针对视觉障碍人士得到应用。口述影像通常被认为是视听翻译的一种形式,但就认知过程、能力要素和传播效应来看,其更接近于口译。在知识翻译学视阈下开展口述影像研究,可以从理论上突破学科归属的模糊性,形成全新研究范式;也可以在方法上对口述影像活动所提出的新问题形成新的研究路径,从而拓宽翻译研究领域。作为一种特殊传播形式,口述影像可以提供丰富的研究问题,从而对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进行实践和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颜值”作为语言现象的生成路径、意义延展与体认理据
    林克勤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49-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06
    摘要188)   HTML0)    PDF (1683KB)(103)   

    流行新词“颜值”的诞生受到视觉文化广泛传播的影响,在崇尚视觉美学的信息时代,“颜值”一词的拟构应运而生,形成了一场先有价值内容后有语言表征的造词运动。体认语言学的视阈下,新词汇的产生是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应时映射的结果,其核心原则表现为“现实—认知—语言”。语言的体认观强调人的身体体验在语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体验互动中创设的模因复合体根植于语言的模槽和模标,批量生产出了“颜值”等一大批新词汇。尽管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但人脑的认知加工机制在不同的言说主体立场上,推动其语义在人的意识进场后从原来单指容貌向着多义性、象似性、含混性、包容性的方向延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罗德里克·厄舍死因新解——“人”之生态位态势衰亡所致
    梅翠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129-13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14
    摘要152)   HTML3)    PDF (1419KB)(99)   

    一直以来,学界对爱伦·坡的惊悚小说《厄舍府的倒塌》中主人翁罗德里克之死因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本文以生态位态势理论为视域,通过分析罗德里克的“态”和“势”的变化来揭示其死亡原因。通过分析日渐腐朽的厄舍府里内外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揭示罗德里克所呈现的人之自然“态”的日渐衰亡;罗德里克与仆人、朋友和其妹妹的社会关系反映了其社会“态”的逐渐扭曲和退化;罗德里克对自然环境改造之“势”几乎为零,并且在社会关系的维护上毫无建树,甚至表现出火葬双胞胎妹妹玛德琳的“恶”之“势”。罗德里克的衰亡之“态”和无为之“势”,“恶”之“势”最终导致了罗德里克的灭亡。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为罗德里克厄舍的死因的解释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论视角下的两种汉语提问模式
    权立宏, 马金龙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58-6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07
    摘要136)   HTML2)    PDF (1618KB)(98)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提问普遍存在于自然会话和机构性谈话中。本研究使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基于自建的汉语口语语料库,从知识论视角探讨汉语会话中的“吗”提问句与“啊”提问句在形式、功能和知识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形式上,“吗”提问句往往是重复先前话轮修正源并使用替换、增加和删减等自我修正方式来构成整个提问句。“啊”提问句主要是对修正源的完全或部分重复;在功能上,两种提问句均有发起修正和信息确认的作用,但“啊”提问句更多地表现出提问者对先前话者所传递信息的情感和态度。此外, “啊”提问句的使用者比“吗”提问句的使用者掌握更多确定的信息,其信息更接近修正源,知识差更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