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赵会军, 林墨丞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68-1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5

    外交话语倾向是大国外交博弈的重要衡量尺度。本研究从跨语言词向量集的角度,提出了外交话语倾向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基于中美外交发言人汉英双语语料库,在筛选中美双方汉语正、负倾向关键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参数,检索得到英文正、负词向量词语集数据。通过量化双方外交话语倾向,为外交话语原语表达和外译提供数据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双方话语都倾向于正面,中方汉语正面强度远大于美方,但中方汉译英后正面性话语比例小于美方,而负面性增强的幅度却大于美方。研究结果提示在外交话语博弈过程中,汉译英时中方可增加英文词向量集正面词语的数量,降低英文负面词语比例,用平等的正、负面外交话语构建中美外交对等关系,与美方形成外交话语平等和政治等效格局,以期更好地达到外交目的,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向前发展。

  • 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
    许悦婷, 古玥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60-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7

    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不仅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外语,还助力教师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其工作负担。然而,ChatGPT引发的教育变革也给外语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引发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本文通过回顾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出路,从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不仅为外语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对其他学科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上也具有启示意义。

  • 教材研究
    王海啸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2): 23-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2.002

    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英语教材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文章首先回顾我国数字教材的发展历程,分析生成式AI在动态内容生成、个性化学习支持、多模态资源整合以及教学交互优化等方面的潜力。基于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及相关文献,本文提出了生成式AI时代大学英语新形态数智教材的建设框架,包括教材结构、教材形态、学习体验、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跨界整合、评估反馈与质量规范等八个围度。

  • 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
    李晶洁, 陈秋燕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73-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8

    人工智能写作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常态。本文基于人机协同视角,对三个阶段(即人工智能写作兴起阶段、多元探索阶段以及全面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写作系统进行评介,对比分析不同阶段智能写作系统的人机协同性能特点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助写与助修的功能融合、对话式交互、写作流程的全覆盖、人机共生等方面探讨人机协同智写系统在学术英语写作和教学中的潜在应用与启示。

  • 国家意识与课程思政
    王晓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40-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4

    近年来“课程思政”是学界的热点话题。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从中国知网获取的220篇有关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献。通过分析归纳,发现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主要分为四大类:(1)课程思政与外语教育的融合思索;(2)英语通识课程思政探索;(3)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探索;(4)课程思政术语翻译等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虽涉及内容丰富,但研究广度仍需拓展,教学实践探索亟需丰富,评价研究相对薄弱。本文认为,后续研究应当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并重视评价研究,以推动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深入发展。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吴宇希, 王聪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79-1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6

    报告动词是学术写作中常用的动词,英语学习者在英文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对报告动词的使用感到困惑。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方法,结合定量及定性分析,考察了容易混淆的show、indicate和demonstrate这三个报告动词分别在香港理工大学英语学习者语料库(PLEC)和研究文章语料库(CRA)的具体使用。三个报告动词在PLEC和CRA语料库中的使用上有一些相似之处,都可以用来做直接和间接引用、数据描述及结果报告,但它们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 知识翻译学
    崔凤娟, 谢琳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79-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7

    知识翻译学框架下翻译的本质是知识建构,翻译是地方性知识世界化的过程,纪录片字幕翻译是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互动和变迁的重要体现。基于知识翻译学,以真、善、美翻译原则为分析框架,对纪录片《万物之生》的字幕翻译进行了评析,试图探寻该片字幕翻译的内在机制。通过对典型译例的深入剖析,发现《万物之生》的部分字幕译文灵活顺应了知识翻译学框架内的真、善、美三个翻译原则,能传达真知、能为目的语受众考虑、符合目的语审美,体现了真、善、美的融合,但部分译文未能顺应真、善、美原则,难以更好地推动纪录片的国际传播。

  • 星空堂
    徐锦芬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5-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1

    本文首先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时代意义及可依据的理论基础;然后基于美国心理学会提出的14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并结合对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半结构化访谈,梳理出以学生为中心和谐师生关系的六大特征;最后,以该特征为指导,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环境、情感支持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外语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外语教师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 教材研究
    车思琪, 陈静凡, 蒋昭瑜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73-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7

    国家意识在新文科外语教育中居核心地位,为大学英语学科发展奠定基石。大学英语教材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载体,不仅要教授语言文化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深入剖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版)中如何体现和强化国家意识。结果显示,该教材在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价值观分布不均,甚至部分价值取向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等问题。因此,深入挖掘并优化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国家意识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材质量,更能精准传递国家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外语教育学
    卓玲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5): 103-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10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影响了外语教学的生态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的现状,研究人工智能在提升语言学习效率、个性化教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潜力,从而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外语教学生态位的影响。通过对随机抽取某高校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教学质量,还重构了外语教学生态位,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进而助力外语学习者生态位的智能化发展。

  • 国家意识与课程思政
    王昱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52-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5

    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联系紧密、相互促进。文化自信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价值引领、内容来源和素材支撑。文化自信培养融入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过程中应当遵循“教学目标重点聚焦文化自信培养、内容设计遵循文化自信生成规律、教学过程提供语言思政双重支架、效果评价强调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设计原则,以提高新时代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成效,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升其“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华文化阐释和传播能力。

  • 翻译学研究
    金胜昔, 李浩宇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45-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3

    本研究自建《三体1:地球往事》和《三体2:黑暗森林》英译本语料库,采取多维分析法和文本细读结合的方法,在知识翻译学观照下,对比分析刘宇昆和Joel Martinsen在将地方性中国科幻文学知识世界化重构过程中所展现的译者风格,并探赜差异成因。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均遵循科幻小说文体的一般性知识组织形式,但在译文的叙事性和信息组织精细度两个功能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刘宇昆译本和Joel Martinsen译本风格差异的深层原因是其不同的翻译思想,前者倾向“翻译的知识跨语调适与对话”,而后者更偏向“知识世界共享与中介”。

  • 国家意识与课程思政
    韩淑芹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32-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3

    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在晚清翻译思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别于当时“采西学”“译西书”的观点,首次明确提出设立翻译书院以专门造就译才,形成了系统化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翻译职业化教育思想的雏形。通过阐释晚清民族救亡语境催生出的现代性国家意识,解析在此背景下马建忠基于国家意识的翻译教育构想,从培养缘起、培养导向、培养机制三个方面阐释国家意识的具体体现,并从历史参照视角论述了该构想对当下我国翻译教育中培养国家意识的三点启示:“为国译”的翻译人才培养指向、“伦理导向”的译者评价标准、“国家主导”的翻译教育机构建设。

  • 翻译学研究
    莫丽娅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58-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4

    “羊桃”最早记录于《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以后,关于“羊桃”是“猕猴桃”还是“五稜子”的植物基原争议,影响到中国传统典籍中“羊桃”的英译, 成为一个谜案。本研究以《神农本草经》和《诗经》英译名称差异入手,结合历代本草学典籍和《诗经》注疏文献资料对“羊桃”植物基原进行考证,以现代植物学名为纽带,提出“羊桃”植物基原为猕猴桃科藤山柳属植物“猕猴桃藤山柳”的观点,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对“羊桃”在非文学和文学语境中的名称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在典籍草木名物英译实践中应力求“真”“善”“美”,才能实现《诗经》草木名物汉英名称的“名”“实”“状”正确关联,促进地方性植物学知识与不同文化圈的交融,推动地方性知识参与全球性知识体系的建构。

  • 国家意识与课程思政
    许明武, 聂炜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6-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2

    我国古代科技水平烜赫于世,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卓越贡献。在我国一千多年围绕科技维度开展的翻译活动中,以官方及代表官方的机构或个人形式开展的“国家翻译实践”叠见层出,在中国古代对外科技知识文化交流和对内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国家翻译实践为理路视域,我国古代科技翻译活动为稽考主线,官方翻译机构为描写对象,中外间知识互译互鉴为伏观脉络,来洞视和探源我国古代国家科技翻译实践的史实及影响,以期丰富中国科技翻译史、国家翻译实践史的书写体例及视角。同时,洞古鉴今,取法成事,为当下国家翻译能力及其细分领域中的国家科技翻译能力构建提供个案启示和历史经验参考。

  • 教材研究
    束定芳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2): 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2.001

    教材研究主要涉及三大领域: 内容(content),使用(consumption)和编写(production)(Harwood 2014)。全球英语教材编写往往是出版社主导。编写者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参与编写。编者往往是职业教材作者;国内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基本上也是出版社主导,但严格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接受官方组织的专业审核。编者往往是研究者加一线教师。由于教材跨地区使用,因此核心编者并非来自同一区域,也并非相关区域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核心教研人员。这样的教材编写只有在教材开始使用后才会对某一区域的学科教学产生影响。

    上海市的义务教育英语教材编写有机地把外语教育生态系统的各参与方以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给养(affordances)融合在了一起。首先,编者研究国家政策,特别是课程标准;研究已有的教材,特别是海外优秀教材;研究当地的外语教学实际情况;其次,教材编写组吸纳教材未来的核心使用者,即区级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等,参与到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来。教材编写组不仅听取了他们的声音和建议,而且这些未来的教材使用者借助研讨和编写过程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进一步了解了教材的本质、理论依据和使用要点,从而为后续的教材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材的编写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地外语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合作、磨合、相互成就的过程。教材编写与教师发展和教材使用培训融为一体,与教材使用无缝衔接,成为此轮上海义务教育英语教材编写的最大特色,也是国际外语教材编写的一个特殊案例。教材编写催生了基础外语教育新生态,教材编写与生态构建互为目标,互为基础,相互成就。

  • 教材研究
    冯薇, 姚馨, 吴东英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61-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6

    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英语语用能力进行了概念界定、能力框架分解与分级能力水平描述。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就是英语教材,而目前指向中学生二语语用能力培养的英语教材编制研究依旧匮乏。本文以言语行为经典分类与2018年版《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研究框架,分析了2019年新版国内某出版社高中英语教材(A)、2019年新版国内另一社高中英语教材(B)及2017年版英国某出版社的中学英语教材(C)在言语行为及语用能力培养上的异同与优劣。研究发现相较于英国出版社,国内两出版社的教材均未使用足量的言语行为,而国内外三家出版社在听力和阅读材料的语用能力编制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三本中学英语教材在语用能力编制上的研究对教材改版、教材研究及师生的教材使用均有一定的启示指导意义。

  • 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
    徐鹰, 袁洁, 黄梦佳, 陈锦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84-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9

    学习投入是考察学习成效和评价教学效果的关键指标,但鲜有研究涉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投入。本研究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例,采用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探索该模式下学生学习投入各维度特征。研究发现混合教学模式下英语学习投入构念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学生在认知维度的投入最高,其次为情感投入,在行为维度的投入最低。此外,学生个体因素、学习资源与环境因素和课堂人际关系因素是影响英语学习投入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揭示了混合教学环境各个因素的多维互动生态关系,能促进混合教学在我国外语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 知识翻译学
    刘军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96-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0

    知识翻译学创立者杨枫(2021a:2)提出:“知识的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文性解决了长期以来翻译的学科迷思和分类焦虑,翻译学将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知识门类成为超科学或元科学。”由这一富有洞见的命题来展开观察,我们看到,知识翻译学试图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者的知识资源,从中提炼概念与知识框架,来建构翻译学的元知识。由此,知识翻译学作为具有一般翻译学的特性,必然涉及翻译学、哲学、社会学、认知学、解释学等领域的知识观念与知识结构的分析与整合,建构与洗汰,从而成为既符合逻辑事实又凸显价值伦理的元翻译学知识。知识翻译学欲成为这样一门学科,在知识观念上,必然涉及知识版图在知识概念、知识范畴、知识类型的聚合与分梳,再造与重塑。在知识结构上,必须从知识本体论、方法论及目的论三大主体框架入手,厘清认识方法的辩证性,贯通中西知识论和翻译内部与外部知识, 重视人文知识、美学知识和德性知识,从知识的二元分离转向知识的存在和生活世界经验,从而消解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张力。在坚持知识翻译学“中和翻译观”和对话逻辑的基础上,完善“知识重构”的方法论,最终回答“译者是什么”的终极问题,以实现当代翻译研究的“知识转向”。

  • 外语教育学
    杨连瑞, 张慧, 刘晓兰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34-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4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高质量人才培养无疑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外语是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由之路,外语专业理应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本文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拟提出搭建外语专业创新育人平台的构想,以提升外语教育效能,更好地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该平台致力于汇集跨学校、跨课堂的社交资源,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技能,着重培育外语专业人才的理解力、阐释力、鉴别力和创新力,凸显辐射面广、针对性强、迅捷灵活、实践为核心的四大特征,是广大外语学子夯实基础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创新实践平台。

  • 教材研究
    潘承君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83-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8

    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本土教材和全球教材,探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表征问题,并从语域类型、语言特征等角度分析其对内容表征的影响,以此厘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指导思想下的语言教材在结构特征和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本土教材在主题上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关系性思维,并通过对话体裁和微观层面上的语言特征拉近和学习者的距离,帮助建构外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从而实现语言材料在本土教材中的再语境化。另一方面,本土教材在题材、知识面、国际视角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在构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下功夫。本研究对新时代外语教材的编写、评估、改编具有借鉴意义。

  • 翻译学研究
    赵宏, 徐路生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30-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2

    老字号国际语言服务是地方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话,构成一个知识生态系统。本研究以知识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以“以真求知”“以善立义”和“以美行文”为服务原则,阐释老字号国际语言服务的知识加工、话语重构、价值创造和知识迁移环节,确认了老字号国际语言服务中的双向知识迁移,凸显了服务团队的主体性,论证了老字号国际语言服务的知识升级、价值增值、文化交流和决策咨询作用。本研究表明国际语言服务本质上是创造性的跨国知识服务,为理解国际语言服务带来新视角和新启示。

  • 教材研究
    贾蕃, 冯钰涵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2): 44-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2.004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下文简称CSE)作为我国本土研发的英语能力量表,为不同学段、不同等级的教、学、测提供了客观量度,也为教材研发与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参考CSE考察四套英语专业教材语法项目的分布。通过文本分析,研究发现: (1)四套教材中所编排的语法项目覆盖了CSE3CSE7;语法项目涉及句式多样性描述语较多,而涉及复杂句式描述语的覆盖频率较低。(2)四套教材语法项目间对CSE3CSE7的不同描述语的覆盖存在显著差异,缺乏语法项目定级的统一标准。本研究对CSE在教材中的应用研究和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有启示意义。

  • 翻译学
    曾萍, 范武邱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5): 57-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06

    方梦之先生是我国翻译研究的专家、全家和大家,为翻译学尤其是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方先生的翻译思想中,三分思维是贯穿其翻译研究与实践始终的显著特征。文章以方先生译学思想“三”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他的译学论著和思想创见,从纵、横两个研究向度揭示这一观念的认识论根源、立体式内涵和预测性价值,并对近五年国内译学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计量分析,以此验证方先生译学思想的前瞻性、指导性与生命力。

  • 翻译学研究
    郭航, 李蜜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18-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1

    本研究在“交际者—模态—语境”的框架下,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探究漫画《禅说》多模态翻译中的视角转换策略及其语用移情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译者可通过补充或修正原文的图文视角重塑文本感知聚焦点、重构话语观念、重置话语时空、重建主客体关系等。在特定语境下,多模态翻译中的“四重”视角转换策略有助于弱化或巩固移情对象、强化或消弭特定移情意义,对读者的接受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下,此类成果能为多模态形式的文化输出、话语叙事和话语译介等研究提供启示。

  • 翻译学研究
    刘亚杰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08-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0

    中国传统哲学术语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结,也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钥匙。通过梳理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发展的历史流变性、诠释性和动态语境性特征,借鉴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典型术语的案例分析,从追“根”以译出核心义、溯“流”以译出历史义和问“境”以译出语用义三个维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的意义建构。唯有建构起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理解的历史、文化和语用的多维视域,方能为全面把握术语的含义进而准确翻译之提供充分条件。

  • 星空堂
    王寅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18-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2

    创新思维不能剑走偏锋,学术批评当忌言过其实,语言学理论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至今。当今亦已成为主流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CL)也经历了“始发、完善、主流、反思”这几个阶段。达布罗斯卡(E. Dbrowska)以“认知语言学七宗致命重罪”为题指出它犯有七大重罪,这一评价极为不妥。她未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到CL的学术价值,批判了现代语言学两位大师索绪尔的“语言先验论”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将语言研究带入后现代哲学时代。学术研究不可怀“愤青”之心,而应行“继发”之为。CL的缺陷不全在于她所列数的“七宗重罪”,可用“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ECL)”加以弥补,“体”和“认”二字分别强调了语言研究中的“唯物论”和“人本观”。本文还认可后现代哲学的“象豹观”和“多元化”,主张群言堂,否定极端论,据此学者应持“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海纳百川天地阔”的心胸,不断推动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 区域国别
    翟石磊, 刘猛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182-1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7

    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化建设已经在多个领域形成共识,但是对于本学科人才核心素养的讨论有待进一步展开。通过对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目标和人才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发现,本领域人才核心素养可以被定义为个体为适应国别与区域交往和研究需求,在协同能力、战略沟通能力、创造性工作与批判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具有关键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素养和能力。在此认识基础上,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性素养与非认知素养有效衔接,体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世界观塑造融合,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复合型国际研究和治理人才。

  • 知识翻译学
    戴光荣, 沈思仪, 黄栋樑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125-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2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翻译教学模式变得更为多元复杂,其知识体系也愈发深刻。然而,学习者对翻译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并未与技术发展同轨,学科知识体系也未能达到应有的深度。过去贯行的浅层学习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翻译技术教学中对多维知识体系形成、翻译能力培养与技术迁移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指导,重新界定翻译技术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概念、内涵及外延,以此提出联结深度学习与知识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重点诠释面向学习者的高效科学的翻译技术思维培养路径,推动技术赋能下知识翻译体系在翻译技术教学中的发展与接受,探索翻译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

  • 外语教育学
    张虹, 尹航, 李会钦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3-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1

    外语教育学已被确立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其人才培养问题成为推动该学科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探讨外语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内涵,继而分析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最后,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尝试提出外语教育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的原则,以期为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品书录
    张细珍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191-1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18

    “物自体”是康德为标识人类理性认知的界限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否存在,既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人的理性无法抵达它,由此成为哲学界一个悬置未明的问题。能否以文学叙事的方式想象、呈现、触摸物性(物自体),这是《物性叙事研究》进行原创性、启示性思考的聚焦所在。该书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回到物本身,从叙事学角度对文学如何想象“物自体”问题进行新锐探索,既为文本阐释提供具体的批评视角、方法与路径,又为后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研究提供宏观的理论范畴和研究模式。它是国内首次系统进行物性叙事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成果,既引领国内叙事学研究向“物”转的新风向,又引起国际叙事学研究专家的高度赏识与对话,具有学术开拓性与启示性。

  • 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
    胡壮麟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53-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6

    2024年1至4月我先参加了上海同济大学的“全国多模态与功能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后参加了国防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多模态研究军事应用研讨会”。这表明多模态研究在国内外已成为当代学术界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就有关多模态概念的内涵、时代性、融合和主体模态、碎片化发表自己的认识。最后汇报一下本人已经做过的一些与多模态有关的研究课题。

  • 外语教育学
    郭聪, 杨达雅, 杨承淑, 匡铭, 肖海鹏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5): 80-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08

    本研究聚焦于培养能够与医疗领域人士协同工作的语言服务人才,整合医学教育中的“跨专业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提出基于项目的跨专业路径,并通过案例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系统研究。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开放式问题、访谈采集数据,分析该路径的特点、优势与劣势,最后讨论同堂学生、医生、教师互动关系。以期能由此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结合业界需求与使用情境,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运用知识生产新模式推动教育模式和行业实践的变革。

  • 星空堂
    蔡新乐, 周忠浩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1

    由于未为学界重视,中国古代的译事与现代的翻译的不同亦未得关注;情况甚至是,完全站在今人的观点,将之局限于“语言意义上的交流”。《重写翻译史》不仅如此为之定位,而且在引用古籍时错乱不堪,无可为据。重返历史现场,《方言》所云“译,传也”之“传”,应读作zhuàn,意指“驿”;《史记·大宛列传》“导绎”之“绎”意亦为“译”,是“驿”的通假字;汉代和三国时的译官的一个名称为“使驿”。这些史料及其训释告诉我们,中国古人之“译”主要是官方活动,以“驿站”为基点展开,其导向在于“教化”,“重译”更是如此。后者的意向并不在于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接力性的传译,而是由一个驿站转入另一个的“向中”信息传递,即四方“来归中国”的政治活动。探究古人译事,不能不走“字本位”的进路,要在“孳乳”之仁爱之思。

  • 翻译学研究
    孔令翠, 李春兰, 邓丽娜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95-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9

    中西哲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对知识的追问,而对知识的追问推动了新的知识生产、传播及应用,从而促进了人类的知识交流、知识再生产与知识的极大增长。在此过程中,翻译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鉴于迄今还鲜有从哲学视角讨论知识、知识观与知识翻译学方面的成果,本文尝试从中西哲学视域讨论“知识”一词及其构成、“知识”意义演变、知识观和知识与道德及智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知与真、识与求真、智与善美的关系,希望推动集真、善、美于一体的本土知识翻译学成为全球知识翻译学。

  • 马克思主义翻译与传播
    邹更新, 朱可书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66-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6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近三十年国内马克思主义翻译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内容挖掘与数据分析,并以知识图谱形式加以呈现,旨在发现“马克思主义翻译”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翻译研究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研究主题具有多样性,但跨机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认为,未来马克思主义翻译研究应加强不同领域学者、学科及机构的交叉合作,创新研究方法,进一步注重翻译研究的时代价值。

  • 外语教育学
    张姝玥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5): 116-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11

    在新文科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深深融入到外语教学领域之中。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外语课程教学的新形式之一。构建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模型,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不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与外语教学成果的根本需要,更是符合当下外语类新增二级学科“外语教育学”中针对教学过程研究的基本需求,从而促进外语课程教学完善。因此,为了有效评价混合式教学效果,本研究立足于外语教育学研究的视角,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模型,分析了其实践路径,通过教学中的“评”,推动外语教学中“教”与“学”的高效性,更好地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机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 教材研究
    王雪梅, 周茂杰, 马秋艳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2): 34-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2.003

    智慧教育背景下,数字教材是教材建设的关键要素。本文在厘清高校外语数字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其具备智能适配、超时空交互、多模态跨学科融合,以及动态价值塑造等特征。进而基于问卷调研数据分析高校外语数字教材现状,并结合其内涵、特征等从教材编审、教材选用、教材使用、教材评估、教材研究等维度探索其发展路径,期待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 马克思主义翻译与传播
    冯为兰, 潘卫民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47-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4

    翻译是地方性知识在语言上映射互通的过程。知识翻译学把翻译放在不同知识共同体中,聚焦地方性知识的世界性转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毛泽东选集》英译是国家翻译实践行为,也是中国智慧与世界性知识对话的主动作为。本文从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语言、译者三要素出发,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毛泽东选集》的世界性传播。

  • 国家意识
    钟书能, 施思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151-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4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来看,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辩证统一的复杂性问题,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在经济与信息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当下,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持多样性与自身的独特性是亟待思考的时代之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尝试通过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矛盾性,探索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当代社会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交汇与冲突,以期找到全球化时代各种文明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有效方式,为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