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知识翻译学”命名与概念构建
    孟祥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55-6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07
    摘要2786)   HTML76)    PDF(pc) (1268KB)(572)    收藏

    “知识翻译学”以“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为根本理据,融通知识与文化,进而融合“知识”与“翻译学”,围绕“知识翻译”与“翻译知识”构建了一种基于知识并回归知识的译学理论。如果“知识翻译学”沿着“知识翻译之学”的路径构建,则“knowledge translation studies”为恰当的译名;如果沿着“知识之翻译学”路径构建,则“Transknowletology”可作为其可能译名。通过译名反向构建,可创造“知识互动化生”“知识剪刀差”“知识冲击”“知识-文化纠葛”“知识波纹效应”“知识翻译悖论”等一系列新概念与新话语,为“知识翻译学”提供更多的批评工具。“知识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合理界定“知识”,确立翻译标准,整合新的概念与话语,对自身进行“他者”观照,并以“格融”的言说方式介入国际学术,从而丰富、重塑国际译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大学英语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再论大学英语教学的专门用途英语定位
    蔡基刚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84-9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10
    摘要724)   HTML10)    PDF(pc) (1210KB)(187)    收藏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规定大学英语是通识教育,这一规定虽然对大学英语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要求,但只是把其看成课程之一。本文认为大学英语是专业教育,应该定位于专门用途英语,这不仅体现了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即它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而且体现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即它能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掌握学科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鉴于大学英语学分压缩的现状,大学英语应取消通用英语和跨文化课程的必修课程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多模态话语分析:教师话语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杨伊, 陈昌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144-1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4
    摘要683)   HTML17)    PDF(pc) (1492KB)(262)    收藏

    多模态话语分析应成为教师话语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指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分析教师混合使用不同符号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及不同类别符号资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属语言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多层次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路线以确定标注方案、形成分析框架为核心环节。其中,贴真建模以“确立研究视角”为起点形成Elan标注方案,对生语料进行加工,形成教师多模态语料库;之后依据模态间的“强化—非强化”“互补—非互补”两组关系建构结构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师话语模态交互分析框架”,以此作为多模态教师话语分析工具。借助这一全新范式,可建构外语名师的多模态语料库,显化名师特质,推动多维教学评价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全面、精准打造外语“金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生态语言学新思想及其对生态话语分析的启示
    哈长辰, 黄国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88-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10
    摘要625)   HTML14)    PDF(pc) (1316KB)(243)    收藏

    阿伦·斯提比(Arran Stibbe)给出的“生态语言学”的最新定义,认为生态语言学是有关“语言在人类、其他物种和物理环境之间的生命可持续互动中的作用研究”(Stibbe 2021)。以往的研究关注语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该新思想下的语言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斯提比的生态语言学新近思想为起点,在梳理生态语言学研究与话语分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反思这一研究路径对我国生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启示。在中国语境下,生态话语分析研究需聚焦以下三个方面:(1)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2)细化生态话语的类型;(3)着力提升生态素养水平。这对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语言迁移研究30年变迁
    盖飞虹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113-1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13
    摘要617)   HTML15)    PDF(pc) (1102KB)(311)    收藏

    三十多年来,语言迁移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近几年在实证和理论研究中又出现许多热点问题。语言迁移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新研究范式旨在揭示语言在大脑中的交互方式,以及以复杂动态系统的方法探索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和制约条件。作为语言迁移研究的前沿,生成句法理论着重考察一语迁移现象,揭示句法迁移的规律和特点;而概念化迁移假设与语言相对论、新沃尔夫主义密切关联,探讨一语概念结构如何迁移到二语表达。今后的语言迁移研究应动态系统地考察语言和非语言等多种因素,基于包含概念系统的复合语言能力观,将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双向比较相结合,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来描述和解释迁移现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神经网络模型
    冯志伟, 丁晓梅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98-11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0
    摘要571)   HTML9)    PDF(pc) (2480KB)(263)    收藏

    自然语言处理是用计算机来研究和处理自然语言的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引起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文章讨论了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四种神经网络模型,即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和预训练模型,其中包括模型的原理、结构、算法、机制,并突出强调它们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文章指出,尽管神经网络模型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主流,但这些模型还缺乏可解释性,未来需要得到基于规则的语言模型和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的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我国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20年综述 (2002~2021)
    周卫京, 王苏婉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123-1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2
    摘要491)   HTML31)    PDF(pc) (1871KB)(308)    收藏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2002~2021年间收录的108篇核心期刊论文,探析了我国基于英语口语语料库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20年进展和不足。结果表明:(1)总体态势上,该类研究始于2003年,随后快速增长,并在2007~2011年间达到高峰,随后下滑递减。(2)研究对象上,大学生群体呈压倒性多数,中学生虽有零星涉足,但小学生、专科生群体整体缺失。(3)研究方法上,实证定量研究占主导地位,缺乏英语通用语语料库和认知加工技术的融入。(4)研究内容上,非实证研究涉及语料库的引介、建设、应用、综述与反思,实证研究则高度集中于口语转写文本中的词汇、语块、语法,但对口语典型表征的语音语调研究和口语加工机制研究严重匮乏。以上发现对口语语料库设计和相关教学研究具有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从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标准谈知识翻译学的英语译名
    岳峰, 陈泽予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65-7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08
    摘要474)   HTML10)    PDF(pc) (1431KB)(181)    收藏

    杨枫(2021)提出的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本原,聚焦知识,提出一个译出的语义单位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意或本原,即各种类型的知识;第二部分则是由意识形态操控而产生的文化成分。为避免误解,翻译应重在知识的翻译。为此,该学说提出真、善、美的翻译标准,倡导译出真义以传达知识本原;提出善译,顾及社会心理与使用者方便,助力读者看到本原;提倡以译入语审美为基准的美的表述,同样是为引入本原。鉴于知识翻译学以知识本原为核心,涉及翻译本质问题,故将知识翻译学译为元翻译学(metatranslatology)。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翻译学观察
    李萍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16-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2
    摘要449)   HTML24)    PDF(pc) (1139KB)(225)    收藏

    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跨国别、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翻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长期被视为仅仅是语言转换之工具。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的知识本质,视翻译为跨语言与跨文化的知识重构和话语重塑行动。本文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视角下,探讨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发现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以知识为联结,双向互动,互构发展。翻译是区域国别研究的语境化知识的重构与知识传播;区域国别研究驱动翻译的新领域、新知识与新人才发展。随着区域国别研究的快速发展,知识翻译在其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迁移、知识对话与知识创新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政治话语“合法化”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美国政府发布的中美贸易谈判话语为例
    武建国, 谢思思, 李晶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111-12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1
    摘要396)   HTML4)    PDF(pc) (1723KB)(182)    收藏

    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简称CMA)综合概念隐喻理论、批评性话语分析以及语用学,通过概念隐喻将话语和社会无缝链接,是分析政治话语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以美国政府网站上的31篇中美贸易谈判语篇为语料,从批评隐喻的视角对美方对华贸易政策的“合法化”进行剖析。统计表明,美方通过虚构政治神话,将中国构建为“欺凌者”,美国则被构建成“受害者”,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构建为“斗士”。这一隐喻系统代替复杂的政治事实,成为美国民众识解中美贸易战的方式。本文希望通过完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丰富合法化的研究路径,并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有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对比分析
    徐锦芬, 杨嘉琪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113-1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1
    摘要393)   HTML15)    PDF(pc) (1768KB)(290)    收藏

    本文以2009年以来国际SSCI和国内CSSCI期刊中的外语教育实证研究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从年度发文数量对该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并从研究对象与环境、研究主题与方法、理论视角等方面进行评述,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最后阐释近五年外语教育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发现:(1)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均已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国内目前处于相对滞后阶段;(2)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小学阶段以及非通用语外语教育的重视度不够;(3)国内外学者的聚焦以微观具体的议题为主,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日渐丰富多样,理论视角也有相似之处;(4)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国内外学者都越来越关注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研究。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为未来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看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穆雷, 刘馨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22-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4
    摘要390)   HTML4)    PDF(pc) (1227KB)(424)    收藏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从构想成为现实,需要翻译学界认真思考重要的基本问题。前十年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开展论证和调研的历程体现了翻译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求,有必要从学生遴选、课程设置、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人才管理与就业等方面比较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和翻译学博士学位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探讨其对翻译专业师资建设的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一次漫长的注视”——评施塔赫的《卡夫卡传》
    曾艳兵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5-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01
    摘要370)   HTML6)    PDF(pc) (1615KB)(115)    收藏

    德国卡夫卡研究专家、传记作家施塔赫耗时18年完成的三卷本巨著《卡夫卡传》是卡夫卡去世后的四分之三个世纪里在德国出版的第一部卡夫卡传。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影响深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卡夫卡全传。施塔赫采用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写作方式,力图描绘出一个多面的卡夫卡、一个真实的卡夫卡。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是施塔赫选择了卡夫卡,也是卡夫卡选择了施塔赫。该书不作空洞的描述,所有细节包括直观的事件,都有文献可考。施塔赫还补充了许多有关卡夫卡的新材料。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杰出的传记作者加上几位优秀的译者共同奏响了一出精美的“力之舞”,保证了这部传记的品味和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知识翻译学的理论立场与批评视角——由知识翻译学中的“知识”说起
    袁丽梅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13-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02
    摘要355)   HTML5)    PDF(pc) (1442KB)(326)    收藏

    本文通过对知识翻译学中“知识”概念的思考,认为该理论话语对待“知识”的独特视角反映出其在当前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对人类翻译行为正面价值的肯定与强调,由此展现出鲜明的理论立场。同时,为确保知识翻译行为正向功能的实现,知识翻译学提出“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的三大翻译批评标准,强调地方性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异质性因素的保留、译入和译出双方平等对话的交流关系以及知识翻译行为对目标社会的建设性影响等。这一视角不仅将传统翻译批评要素熔于一炉,更以广阔的批评视野突破单一主体视域,放眼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翻译批评,乃至翻译研究朝向更加宏观、动态与整体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后真相”时代的语言及其危机
    林轶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80-8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09
    摘要353)   HTML9)    PDF(pc) (1358KB)(183)    收藏

    “后真相”成为牛津词典年度词汇以来,相关研究盘亘政治、新闻传播等领域。语言作为传播真相和传递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是后真相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本文回溯了“后真相”何以成为热词,分析了其词语内涵,并梳理了其在现实中的话语形态,认为公共话语者对语言修辞的滥用、社交媒体对主观情感的放大,加剧了“后真相”的蔓延,也导致了人们对语言的失信。语言信任危机背后是“说话者”对语言的操控、大众媒体对语言的扭曲,以及语言自身在新旧媒体更迭时经历的裂变与阵痛。作为说话主体的人,只有恢复语言使用的严谨,保持对语言文明的尊重与谦卑,才可能更好地维护语言的真理与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生活的还原与超越——论契诃夫戏剧的审美特征
    李家宝, 王利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144-15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11
    摘要339)   HTML20)    PDF(pc) (1556KB)(137)    收藏

    契诃夫发现了日常生活的本来结构并予以艺术还原是他对世界戏剧艺术的重大贡献。使用大量停顿、抒情氛围营造、人物行动内化,使戏剧情节“非冲突化”,还原日常生活平庸和荒谬的本来结构;环形戏剧结构、消却语言逻辑性使其戏剧呈现“非因果化”的反戏剧特征,揭露人类被时间异化的荒诞本质;不走悲剧、喜剧、正剧套路令其戏剧“非类型化”,以非同凡响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清醒与透视功力剖析生活,冷峻却不埋怨,悲悯却不悲戚,准确概括并艺术地表现人类意义在时间中消却的悲壮和痛楚,并赋予喜剧性的观照,升华了契诃夫戏剧的美学意义。他一反传统的戏剧创作规则,挑战人们固有的审美习惯,实现戏剧革新,从创作艺术到内涵都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晚清民国“病毒”知识的翻译与引介:知识翻译学视角
    缪蓬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22-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03
    摘要337)   HTML17)    PDF(pc) (3314KB)(234)    收藏

    知识翻译学构想的提出为学科知识翻译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晚清民国时期西医知识在我国的翻译与引介很好地反映了知识翻译中语言转换、话语塑造和知识建构三者的关系。本文以该时期“病毒”知识翻译为例,基于词典、报章及书籍等多种文本资料,审视知识翻译中的语言转换现象,考察“病毒”话语塑造的不同阶段,描写“病毒”知识建构的过程。经分析发现,现代“病毒”知识在我国的翻译与引介是西医知识在我国生产与再生产的缩影,也是西医知识翻译推动我国医学现代化的缩影。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开办翻译专博——高校翻译专业教育发展新机遇
    黄友义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17-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3
    摘要337)   HTML3)    PDF(pc) (692KB)(96)    收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近发布了新的博士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标志着我国专业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设翻译专业博士教育意味着研究生教育领域一个新的突破。好的顶层设计还需要细致的落实措施。翻译专博与传统的学术学科设置和专业硕士设置不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同高校有必要一起认真探讨如何开设翻译专博课程,明确谁来教授专博,制定如何保证专博培养质量的措施,以便更好地通过翻译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书面纠正性反馈的言说活动对学习者写作修改的影响
    秦丽莉, 牛宝贵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92-10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11
    摘要337)   HTML8)    PDF(pc) (1016KB)(180)    收藏

    本研究对比调研了基于直接/间接书面纠正性反馈所进行的书面言说活动对学习者写作修改的影响。研究将12名学生按照语言水平测试成绩分为无显著性差异的两组(6人/组),并按照“撰写作文初稿→接受直接/间接书面纠正性反馈→书面言说活动→修改作文”的顺序完成任务。随后,研究人员对作文初稿和修改稿以及言说活动的文本进行标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学习者的初稿和修改稿的错误数均具有组内显著性差异,即修改稿的错误数显著少于初稿中的错误数量;两组学习者的组间错误修改成功率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基于间接书面纠正性反馈进行书面言说对作文质量提升的效果较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新时代语言管理理论体系构建与研究重点
    王立非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28-3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04
    摘要318)   HTML18)    PDF(pc) (923KB)(142)    收藏

    本文提出了新时代语言管理和语言管理学的概念、定义和理论体系框架,具体包括语言规划管理、语言教育管理、企业语言管理、语言资源管理、语言标准化管理、应急语言管理六个组成部分,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了每一个组成部分的研究重点,以期推动语言管理理论体系构建和语言管理的学术发展,对正在进行的语言治理能力现代化讨论也有一定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