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汉英词向量集的外交话语倾向度对比研究
    赵会军, 林墨丞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168-17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5
    摘要1319)   HTML5)    PDF(pc) (1222KB)(94)    收藏

    外交话语倾向是大国外交博弈的重要衡量尺度。本研究从跨语言词向量集的角度,提出了外交话语倾向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基于中美外交发言人汉英双语语料库,在筛选中美双方汉语正、负倾向关键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参数,检索得到英文正、负词向量词语集数据。通过量化双方外交话语倾向,为外交话语原语表达和外译提供数据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双方话语都倾向于正面,中方汉语正面强度远大于美方,但中方汉译英后正面性话语比例小于美方,而负面性增强的幅度却大于美方。研究结果提示在外交话语博弈过程中,汉译英时中方可增加英文词向量集正面词语的数量,降低英文负面词语比例,用平等的正、负面外交话语构建中美外交对等关系,与美方形成外交话语平等和政治等效格局,以期更好地达到外交目的,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向前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翻译学观察
    李萍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16-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2
    摘要833)   HTML36)    PDF(pc) (1139KB)(346)    收藏

    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跨国别、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翻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长期被视为仅仅是语言转换之工具。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的知识本质,视翻译为跨语言与跨文化的知识重构和话语重塑行动。本文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视角下,探讨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发现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以知识为联结,双向互动,互构发展。翻译是区域国别研究的语境化知识的重构与知识传播;区域国别研究驱动翻译的新领域、新知识与新人才发展。随着区域国别研究的快速发展,知识翻译在其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迁移、知识对话与知识创新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对比分析
    徐锦芬, 杨嘉琪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113-1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1
    摘要720)   HTML20)    PDF(pc) (1768KB)(358)    收藏

    本文以2009年以来国际SSCI和国内CSSCI期刊中的外语教育实证研究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从年度发文数量对该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并从研究对象与环境、研究主题与方法、理论视角等方面进行评述,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最后阐释近五年外语教育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发现:(1)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均已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国内目前处于相对滞后阶段;(2)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小学阶段以及非通用语外语教育的重视度不够;(3)国内外学者的聚焦以微观具体的议题为主,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日渐丰富多样,理论视角也有相似之处;(4)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国内外学者都越来越关注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研究。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为未来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7)
    4. ChatGP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陈茉, 吕明臣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3
    摘要709)   HTML30)    PDF(pc) (1279KB)(1275)    收藏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阶段的代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外语/二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活力。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了ChatGPT参与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讨了在写作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如何利用ChatGPT准备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主动规避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中减少了知识输出和重复性工作的部分,增加了思辨能力和情感引导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生活的还原与超越——论契诃夫戏剧的审美特征
    李家宝, 王利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144-15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11
    摘要692)   HTML25)    PDF(pc) (1556KB)(163)    收藏

    契诃夫发现了日常生活的本来结构并予以艺术还原是他对世界戏剧艺术的重大贡献。使用大量停顿、抒情氛围营造、人物行动内化,使戏剧情节“非冲突化”,还原日常生活平庸和荒谬的本来结构;环形戏剧结构、消却语言逻辑性使其戏剧呈现“非因果化”的反戏剧特征,揭露人类被时间异化的荒诞本质;不走悲剧、喜剧、正剧套路令其戏剧“非类型化”,以非同凡响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清醒与透视功力剖析生活,冷峻却不埋怨,悲悯却不悲戚,准确概括并艺术地表现人类意义在时间中消却的悲壮和痛楚,并赋予喜剧性的观照,升华了契诃夫戏剧的美学意义。他一反传统的戏剧创作规则,挑战人们固有的审美习惯,实现戏剧革新,从创作艺术到内涵都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论《三国演义》的多种英译形式及其功能
    许多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3): 66-7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8
    摘要643)   HTML7)    PDF(pc) (1380KB)(198)    收藏

    译本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是读者了解他国文学与文化的直接途径。《三国演义》拥有二百多年的英译史,英译形式丰富,不同的译本形式有着不同的译本功能。节译本重在对核心人物的刻画与重点情节的叙事;全译本更加关注对《三国演义》历史风貌与文学价值的系统展现;编译本旨在传播《三国演义》文化;缩译本体现出对当代读者的迎合。分析《三国演义》英译本的不同译本形式及其功能,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译本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在对外译介《三国演义》、绍介三国知识时选择合适的译本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英语通用语视角下Brian Tomlinson的教材开发原则述评及启示
    董连忠, 齐放, 张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6): 108-11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6.011
    摘要535)   HTML13)    PDF(pc) (1394KB)(228)    收藏

    本文综述了Brian Tomlinson近20年来英语通用语视角下教材编写的理论原则、焦点问题和发展方向。从建构英语通用语教材的视角出发,在五个层面对Tomlinson的教材开发原则和英语教材开发的多元核心问题进行了述评,对二语/外语教材内涵作了梳理和归纳,同时指出我国当前英语教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予以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国内业界认识、更新理念提供参考,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开发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扩大“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的外语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知识翻译学之体认解读(上)
    王寅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5): 16-2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2
    摘要513)   HTML10)    PDF(pc) (1070KB)(125)    收藏

    国内外学者为追寻翻译本质而苦苦思索若干年,终未修成正果,杨枫深刻反思了传统译论中“因用忘体、见器失道”的方向性失误,认为“知识”才是翻译的本质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知识翻译学”,当致力于研究跨语言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中的行为、关系、运动和规律。认识论认为人类知识主要源自经验(感性)和心智(理性),前者可用“体”表示,后者可用“认”体现,这便是川外团队近年来所论述的“语言体认观”,它不仅可解释语言和知识的起源,也可用来深化知识翻译学。如果说翻译的本质为知识,而知识的本质就是体认,因此知识翻译学与体认翻译学为同路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我“食”故我“在”——《无声告白》中的饮食叙事与族裔身份
    姚红艳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4): 145-15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7
    摘要495)   HTML10)    PDF(pc) (1018KB)(177)    收藏

    食物不仅滋养个体的生理肌体,而且还建构其社会及文化身份;食物既标识食者所归属的群体,亦定义其与其他群体的差异;食物造就食者,而食者也试图通过进食来成就自己。在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琦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中,饮食在主人公詹姆斯的族裔身份建构方面起到重大作用。鉴于美国主流社会广泛存在华裔饮食习惯低劣的话语,詹姆斯试图通过拒绝中餐来否认自己的族裔身份;然而当他融入主流社会无果并再次品尝到叉烧包时,他终于意识到族裔身份是他永远无法否认的一部分。詹姆斯与饮食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以其为代表的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建构过程中的挣扎和无奈,揭露了美国霸权文化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趋近化”新探:积极的话语策略——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
    罗选民, 曹韵之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3): 103-11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2
    摘要495)   HTML6)    PDF(pc) (1704KB)(177)    收藏

    “趋近化”作为话语分析的新视角,被广泛用于批评话语分析。该理论认为话语作者通常将外部指示中心建构为朝向内部指示中心逼近的危险客体,旨在说服内部指示中心采取行动进行反制,从而使其非法行为合法化,“趋近化”因此被赋予了消极的色彩。不过,经研究发现除用于批评话语分析外,“趋近化”还可用于积极话语分析,充当积极话语策略。外部指示中心有时也是和谐友好的,可与内部指示中心和谐共存。本研究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从空间趋近、时间趋近和价值趋近的角度对《春》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最终发现在散文《春》中外部指示中心和内部指示中心是和谐融通的,而非矛盾对立。外部指示中心给内部指示中心带来正能量和积极影响,内部指示中心积极迎受。“趋近化”在散文《春》里是一种积极的话语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欧美诗歌的结构模式及其翻译策略
    吴笛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5-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1
    摘要484)   HTML11)    PDF(pc) (1663KB)(249)    收藏

    本文拟从诗歌结构要素与译者的角色、诗的韵律及其在翻译中的呈现、诗的音乐特质及其翻译策略等三方面入手,探讨欧美诗歌的汉译问题。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忽略诗歌微观的内部词语结构,更要重视诗歌宏观逻辑结构的和谐贯通。无论是韵式、韵律还是节奏,都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音乐性是诗歌的灵魂,能否将欧美诗歌的音乐特质传达出来,是衡量诗歌翻译得失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师范生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探析
    梅冰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89-9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8
    摘要477)   HTML9)    PDF(pc) (1516KB)(824)    收藏

    本研究从技术接受度的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焦点小组访谈法,考察了11名英语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应用辅助英语语音训练的接受度。主题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呈现出复杂样态,其一方面认同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有用性与易用性,但另一方面在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上持有一定保留。本研究结果对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外语师范生,以及优化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形态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人工智能翻译的知识伦理与知识建构
    史芸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6): 156-16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6.016
    摘要454)   HTML5)    PDF(pc) (1482KB)(172)    收藏

    语言服务行业的需求、翻译职业的规范要求、技术的日趋成熟成为人工智能翻译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本文试图厘清人工智能翻译的知识原理,反思人工智能翻译出现的伦理问题,并借用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原则对人工智能翻译进行伦理规约,以应对当下和未来人工智能翻译带来的伦理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法律翻译
    张法连, 崔璨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3): 25-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3
    摘要451)   HTML11)    PDF(pc) (1266KB)(306)    收藏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视角,从法律翻译主体知识出发,揭示法律翻译的知识价值。法律翻译将中国法律思想观念、法律语言文化、法律规范和法律文本等地方性知识进行跨法系、跨语系的加工、重构、传播,让中西法律知识迁徙,不仅有利于中国充分借鉴域外先进的法治经验,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而且能向世界输出中国法律文化精华,在国际社会中树立“法治中国”形象,为世界法治文化贡献中国力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文本的旅行、回归与重生——《四世同堂》回译的本质与价值
    李寐竹, 胡安江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3): 83-8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0
    摘要446)   HTML10)    PDF(pc) (1170KB)(127)    收藏

    随着《四世同堂》浦爱德英译全稿的发现,有关这部鸿篇巨制中残缺结局的中文回译便成了老舍研究界的热点事件。事实上,《四世同堂》的“译面”和“译心”分别历经海外译出路径中的“变形”以及国内译入路径中的“还原”。研究指出,《四世同堂》的回译目的决定了奉“原作者”为中心,视“原文本”为本体的“还原论”思想;其“求同”的回译策略使得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面临“一仆三主”的制约;但回译的结果绝不等同于“译底”的“复活”,而是原作(者)在新的时空语境下带着译者主体阐释烙印的“重生”(reborn)。正因如此,《四世同堂》的特殊回译现象体现了“逆后学”翻译研究的本质性特征,也在借助“译面”,透过“译心”寻找“译底”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升值、复兴与反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知识翻译学的超语言认知
    肖婷, 李夏青, 康志峰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3): 43-5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5
    摘要429)   HTML3)    PDF(pc) (1092KB)(227)    收藏

    本文旨在为知识翻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认知视角,加深对知识翻译学的认知度。知识翻译学作为译界的新热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之进行研究,他们纷纷为翻译的知识性正名。本文通过知识认知,从源语到目的语、超语言知识、超语言认知等层面对知识翻译学进行超语言认知探究。结果发现,知识翻译不仅是超语言知识化的过程,亦是超语言认知的过程。本文还从源语认知、目的语认知、知识认知等层面阐明了知识翻译的超语言性质,为知识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拓展了知识翻译学的研究路径,丰富了知识翻译学的研究内容,对今后知识翻译学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象征主义的三重图景——以《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为例
    黄巍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154-1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5
    摘要429)   HTML5)    PDF(pc) (748KB)(85)    收藏

    象征主义文学研究经久不衰,但完整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史研究在国内学界仍颇有欠缺。蒋承勇总主编的《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第五卷《象征主义》全面呈现了象征主义文学群体的历史演变,将象征主义文学发展史置于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视角下,揭示了象征主义破坏与再造的双重价值属性。通过三重图景的呈献,该书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我国象征主义思潮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知识:翻译研究的意义之源
    陈传显, 张宇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4): 29-3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3
    摘要428)   HTML10)    PDF(pc) (1268KB)(142)    收藏

    知识翻译学的提出让知识回归翻译的本源,是翻译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知识是翻译的存在,翻译是知识生产、管理和传播的过程。知识是翻译的本质属性,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因素,是翻译研究的意义之源。知识翻译学是我国翻译研究最新且最具国际化气质的译论,在所有译论中居核心地位。知识翻译学是“藤”,其他译论是结在这根藤上的“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走出去”背景下海派文化术语英译探究
    张彩迪, 尚新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82-8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7
    摘要418)   HTML10)    PDF(pc) (1332KB)(231)    收藏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海派文化术语外译有助于促进上海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海派文化术语种类丰富,文化负载词居多,但英译规模较小,英译体系不够规范,缺乏文化特色。中国译者应加强“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的转型,采用宏观上“异主归辅”,微观上“语归文异”,即以异化为主,辅以归化,且语言层面归化,文化层面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时依照“五个传达”的翻译原则,单独采用或结合运用直译、音译、释译、意译四种翻译方法,指导海派文化术语外译的实践过程,以期准确、完整、优美地再现海派文化术语的原貌,实现海派文化的高效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从“她”字译创看晚清民初知识翻译话语中的现代性竞合
    付添爵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24-3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3
    摘要415)   HTML12)    PDF(pc) (1353KB)(187)    收藏

    应对外来之“译”与凸显自身而“创”所构成的“译创”是晚清民初知识翻译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间蕴含着新旧交织的话语更迭与思想融通。本文以“she—她”知识互译为引,明确“她”字译创是知识翻译话语主导下的知识建构。然其本身并不止于语言层面的知识联结,其间渗透着不同话语形态的角逐与竞合,这正是知识翻译学在语言转换、话语塑造和知识建构三个维度的关系体现。故本文继而对“她”字译创史进行补诠并从知识论域对围绕该词的诸多论战予以剖析,揭示地方性知识在获得异语知识系统的认同与融通时带来了不同知识之间的主体性竞争;进而由微至著,探讨“译创”这一生成性话语实践折射出的多元现代性竞合,以此彰显知识翻译在中国现代性形成中发挥的重要话语功用并参与塑造了后者的“复杂综合体”式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